肠易激综合征:认识肠道的“小脾气”

一、什么是肠易激综合征?

肠易激综合征(Irritable Bowel Syndrome, IBS)是一种以腹痛、腹胀、排便习惯改变为主要特征的慢性功能性肠道疾病。其核心特点是肠道本身无器质性病变(如炎症、溃疡或肿瘤),但功能异常导致反复发作的肠道症状。据统计,我国普通人群发病率约为1.4%-11.5%,女性患病率是男性的2倍,中青年人群尤为高发。

二、为什么会得肠易激综合征?

目前病因尚未完全明确,医学界普遍认为是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:

  1. 生理因素

    • 肠道动力异常​:肠道蠕动可能过快(导致腹泻)或过慢(导致便秘),甚至痉挛。
    • 内脏高敏感​:患者对肠道扩张的感知阈值较低,轻微刺激即可引发腹痛、腹胀。
    • 肠道菌群失衡​:腹泻型患者肠道内乳酸菌、双歧杆菌等有益菌减少,致病菌增多。
    • 感染后遗症​:急慢性肠道感染或抗生素使用可能诱发IBS。
  2. 心理因素

    • 焦虑、抑郁等情绪障碍通过“脑-肠轴”影响肠道功能,约60%的IBS患者伴有心理问题。失业、亲人去世等应激事件常诱发或加重症状。
  3. 饮食诱因

    • 不耐受食物​:高脂肪、辛辣、生冷食物(如冰饮、刺身)及奶制品易刺激肠道。
    • FODMAPs饮食​:某些短链碳水化合物(如洋葱、小麦)易发酵产气,加重腹胀。

三、典型症状与预警信号

  1. 核心症状

    • 腹痛​:以下腹部为主,排便或排气后缓解,夜间较少发作。
    • 排便异常​:
      • 腹泻型​:每日排便>3次,稀水样便含黏液,晨起或餐后高发。
      • 便秘型​:每周排便<3次,粪便干硬如羊屎,伴排便不尽感。
      • 混合型​:腹泻与便秘交替出现,难以预测。
  2. 伴随症状

    • 腹胀、肠鸣音亢进(腹部“咕噜”声),部分患者伴消化不良、反酸、乏力、尿频等。
  3. 需警惕的“危险信号”​
    若出现体重下降、夜间腹泻、便血、顽固性腹胀或发热,需立即就医排除炎症性肠病、肿瘤等器质性疾病。

四、诊断:如何确认是IBS?

IBS属于排除性诊断,需结合以下步骤:

  1. 症状自测​:符合腹痛+排便异常≥6个月,近3个月每月至少发作3天。
  2. 医学检查​:通过粪便常规、肠镜等排除感染、炎症、肿瘤等疾病。

五、治疗与管理:多维度综合干预

  1. 生活方式调整

    • 饮食​:低FODMAP饮食(如香蕉、无乳糖奶)、避免生冷辛辣,腹泻者减少粗纤维,便秘者增加纤维素。
    • 运动​:规律有氧运动(如快走、瑜伽)可调节肠道动力。
    • 心理调节​:冥想、正念训练或心理咨询可缓解焦虑。
  2. 药物治疗

    • 对症治疗​:解痉剂(匹维溴铵)、止泻药(洛哌丁胺)、渗透性泻药(聚乙二醇)等。
    • 调节菌群​:双歧杆菌、乳酸菌等益生菌可改善肠道微生态。
    • 抗焦虑/抑郁药​:小剂量三环类抗抑郁药适用于合并心理症状者。
  3. 中医与物理疗法

    • 中药方剂(如痛泻要方)、针灸、腹部按摩可调和肝脾、缓解痉挛。
    • 生物反馈疗法通过训练患者自主调节肠道功能。

六、预防:与肠道“和平共处”

  • 饮食日记​:记录食物与症状关联,识别个人敏感食物。
  • 压力管理​:避免长期高压状态,建立规律作息。
  • 定期随访​:症状反复或加重时及时调整治疗方案。

肠易激综合征虽不致命,却可能长期困扰患者。通过科学认知、个性化管理和积极心态,多数患者能显著改善症状,重获生活掌控感。若您符合上述特征,建议尽早就诊消化科,开启规范治疗。

 


© 版权声明
THE END
欢迎转给需要的人
点赞8 分享